高大的楊樹林成為彰武的生態屏障
  央廣網北京6月29日消息 綠色中國行動走進遼寧,目前遼寧的人均森林面積是127平方米。遼寧彰武守在科爾沁沙地的最南邊,經過十幾年努力,沙地鋪滿綠意,小苗長大成材,風小了,沙住了,退耕大戶的煩惱卻來了。於是一場原本交流退耕經驗的座談會,變成了退耕戶、基層幹部、林業專家“掏心窩子”的拉家常。
  會一開始,造林大戶王喜生的話就出人意料。2003年最早退耕,現在自家有了1000畝的楊樹,原本是被人羡慕的大戶,現在卻被鄉親們笑話。
  王喜生:老百姓都笑話你,真的。這都是說實話,現在看就是有筆賬算,我要如果不栽這個樹,出包我一年就五六十萬,我如果要是栽樹,一個輪伐期十五年,這十五年一畝地,我算一下子,得的收入,也就是三四千塊錢。

  苞米長勢喜人
  眼前種楊樹還不如短期種苞米的收入,王喜生一臉愁容。在一旁的鎮書記李洪偉提醒老王,當初彰武縣的地可沒這麼好。現在種糧的產量高了,那是因為退耕還林。
  李洪偉:1998年乾旱,那時候都賠錢吶,那個苞米乾的地都能燒著。由於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,生態效益明顯,大家去年玉米的平均產量在一千八百斤。
  說起當年,老王想的是種樹既可以改善環境,又能在輪伐期後賺錢,兩全其美。可是,現在種地的收入比原來高了,種樹的補貼還是10年前的老樣子。老王的話觸動了在場的縣林業局幹部才紅艷,她說,老百姓退耕的後續,是他們最擔心的事。
  才紅艷:退耕還林這麼多年,的確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項目。但是退耕還林將來到一個輪伐期之後需要採伐了,採伐之後老百姓還還不還林,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。
  旁聽的四堡子鎮林業站站長張禹林緊跟著也說出了他擔憂。
  張禹林:沒有林業就沒有農業,這個是見效果了,現在說價格這個事情,是不是有可能林農這塊差異太大,老百姓復耕這塊真有這個想法。

  記者許雲在遼寧省彰武縣阿爾鄉採訪退耕農戶
  如何增加老百姓眼前收入,給退耕戶吃下定心丸?各抒己見後,在場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前來聽會的省林業廳退耕辦副主任常中威。
  常中威:因為退耕還林,彰武縣的自然環境大有轉變。
  王喜生:對,這個有好處!
  常中威:就因為咱們環境好了,所以才建起了工業園區,以前誰到我們這裡投資?因為環境吸引了投資。
  王喜生:對。
  常中威:所以說王大哥為我們退耕還林,為我們彰武縣做了很大的貢獻。
  吃了眼前的小虧,占便宜的不全是外人,還有自己的鄉鄰和子孫。會上,常主任給老王鼓勁,其實老王遭遇的困難,也一直是常主任他們所牽掛的事。
  王喜生:一方面我們結合地方政府千方百計增加林農收入,另一方面,也看到提高補助標準也成為了老百姓合理的政策需求。  (原標題:[綠色中國行動]遼寧——當楊樹遇上苞米_tech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z69qzbl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